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开“坛”有益 “论”助法威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借助“法官论坛”平台推动司法理念更新和司法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作者: 王文波  发布时间:2008-11-17 09:48:39 打印 字号: | |
   

  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的年轻法官到有十几年审判经历的资深法官,很多人都曾经走上一中院的法官论坛,在法官论坛上,法官们交流思想、畅谈体会、探讨业务、争议热点,上坛开论,各显其能,从2002年就开始的“法官论坛”让一中院的法官们拥有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为法官们开辟了一块滋润心田的沃土,也为提高法官素质、提升司法水平搭建了一座通向高峰的云梯。马怀德、王利明、张卫平、樊崇义、毕淑敏、李功达等数十位国内外著名的法学专家教授以及等知名作家、文化界人士先后走上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与法官进行思想、学术等方面的交流研讨。谈到法官论坛,一中院吴在存副院长深有感触,他说:“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从开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可以用人们对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一句赞语来评价:坛坛都是美酒,坛坛都让大家收益颇丰。”

           “论”而生智,引发思想共鸣

  初秋的一个下午,北京一中院的圆型会议室座无虚席,年轻法官们聚集一堂,一场题为以“三个至上”指导下的司法理念和裁判方法的研讨会正在进行,五名工作在审判一线的年轻法官走上演讲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在审判实践中贯彻“三个至上”的司法理念的切身体会,《人民司法》杂志社的柳富华主编、清华大学的张卫平教授和人民大学的汤维建教授分别对每一个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大家围绕刑事审判中“法理情”的结合、民事审判中释明义务的履行、商事审判中利益衡平原则的把握、行政审判中政治智慧的运用等问题各抒已见,法官与法官之间、学者与法官之间的研讨交流进行得很热烈。正如张卫平教授在点评时所讲的那样,法官们的思考是认真而富有创造性的,是对新时代和新司法环境下法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及执法理念的最好诠释。这种形式的法官论坛北京一中院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尽管法官们的审判工作压力很大,但却没有影响大家对论坛的关注和热情,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引发了法官们思想上的共鸣,让很多人受益匪浅。

  2002年4月,北京一中院举办了第一次法官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我心目中的法官”,十几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与一中院的法官们围绕法官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自身形象和公众形象进行研讨,对论坛的内容一中院还通过互联网向社会直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近千人次的民众通过网上发帖的形式参与讨论。对首次法官论坛,许多法官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参加研讨会的张晓霞法官告诉记者,过去对外界如何看待法官、如何评价法官关注的确实不多,那次研讨会对法官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对修正自我,提高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演讲会上,年轻法官们向全院同志介绍他们所崇敬的优秀法官的感人事迹,法官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随着法官论坛内容的丰富,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法制思想、司法意识、司法理念、司法道德、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都被纳入到法官论坛中,在“法官阐释法官文化”宣讲会上,十几名法官围绕“我说法官文化”、“法官职业道德”、“法官综合素质”、“法官外在形象”、“法官修身养性”等几个专题进行了宣讲,见仁见智,充满了对法官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对自身职业的自省。近年来,摄影讲座、诗词赏析、音乐欣赏等也被纳入到法官论坛中,法官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综合素质实现了新的提升。以法官论坛为载体的法官文化活动,对法官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司法行为,法官们对法律的准确诠释和运用,司法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尊重和通过具体案件的审判所彰显的公正性、人性化,都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

“论”而解惑,提高司法能力

  作为首都法院,北京一中院审理的案件受关注程度高,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据统计,从1998年开始,北京一中院每年和收结案数都以两位百分比的速度增长,人均收结案数量已经比五年前翻了两番。由于北京一中院区域管辖的特殊性,涉及商标、知识产权以及行政纠纷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审判中的疑难新等问题对一中院法官们的司法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法官论坛是我们破解攻克疑、难、新问题的好帮手。”北京一中院的领导和法官们都对开设七年之久的法官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前不久,一中院知识产权庭的法官们与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举办了 “网络知识产权热点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刘春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顺德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平教授以及最高法院、北京市高级法院、基层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官们共同就网络知识产权案件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座谈。三名年轻法官介绍了他们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审理所进行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分别进行点评,对法院审理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专家学才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我们解决审判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很大。”谈到这次研讨会的收获,一中院知产庭杨柏勇庭长说。

多年来,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在突出审判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法官司法能力上做足了文章。每一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围绕新法实施的法官论坛都会举办,一大批曾参与过新法制订的学者专家走进一中院,他们前位独到的讲解为法官们正确理解的使用各项新的法律法规打下了基础。去年12月初,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开进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近百家高科技企业的老总与法官和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企业用工风险回避、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等问题,大家围绕“华威辞职门”等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有关的事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近年来,高铭暄、陈瑞华等一大批资深法律专家、学者走上一中院的法官论坛,为法官们授业解惑,学术界最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让法官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审判水平。在邀请专家学者讲课的同时,一中院的领导们也带头走上讲台,就法学理论及审判实务与干警交流切磋,“让法学专家走近法官,让法官成为法学专家”,法官论坛成为干警交流研讨、答疑解惑、相学见长的有益课堂。为了使法官论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他们结合法官职业化建设这一法官管理领域内的核心工作,相继举办了中澳法律问题研讨会、承办了法官职业化建设国际研讨会等与国际司法界同行进行交流的大型活动。在中澳法律问题研讨活动中,他们采用了中澳两国法官,就同一案例进行现场模拟开庭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开阔了法官们的视野,增进了法官与国际司法界同行的交流,也使法官论坛向更高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迈进。法官论坛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等各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仅2006年以来就有五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法院系统获奖,一部分调研成果为上级法院制订相关制度规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纳众言,促进科学发展

  在近日一中院召开的一次法官与律师恳谈会上,北京市律师协会李大进会长、巩沙副会长及市律协各专业各委员会律师代表和参加座谈的法官们围绕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化司法公开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既肯定成绩,又查找不足,参加座谈会的一中院吴在存副院长表示,律师协会领导和律师们就一中院在司法公开、审判作风、审判质量和审判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一中院将认真进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近几年,律师、特邀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新闻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走上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与法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法官论坛逐步成为一中院听取社会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的一块重要阵地。各界人士在法官论坛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很多都化作了一中院加强和改进审判工作的具体措施。

  在2006年初的一次特邀监督员参加的提高审判质量恳谈会上,一位新闻媒体记者谈到,个别裁判文书因几个错别字而让当事人对法官判案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对此,一中院领导高度重视,2006年3月,成立了由专业校对人员和退休法官组成的裁判文书校核室,从字体格式、语言规范、论述严谨等各个方面对裁判文书的严格把关。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中院的裁判文书制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裁判文书的严谨规范、通俗明白促成了当事人胜败皆明,也为息诉服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的各项工作机制,去年3月20日,一中院又把几十位各界人士请来与法官们共同对裁判文书进行再“会诊”,法官们谈感想,各界人士指真招儿,随后,《裁判文书校核工作管理办法》等几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套科学有效地确保裁判文书质量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广纳众言、兼听则明”,如今,北京一中院的法官论坛不仅是法官们畅所欲言的地方,也是社会各界人士进言献策的平台,一中院制订的很多符合法院自身发展规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便民利民措施,出台的多项规范审判工作举措都是受法官论坛上“论点”的启发。在今年6月份一中院举行的围绕深化审判公开举行的研讨会上,著名的民诉法专家张卫平教授提出了“审判公开”向“司法公开”推进的见解,一中院很快就将全院的调研课题进行了调整,确定了司法公开的相关调研重点。

 “我们的法官论坛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其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实用性,对我们的各项工作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其所集中的是广大法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对人民法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更好地为科学展服务,又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一中院吴在存副院长对法官论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 王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