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金去世之后,开始翻开他生前除了严肃的科学著作以外,最为著名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希冀着能够了解这位屡次在影视剧中被提及的科学家的人格,还有弥补一下作为文科生的理学素养的短板。
单单提科普,或许会想到将科学原理和生活中的许多实例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普通受众也能理解高深的科学。然而,这本薄薄不足二百页的小书,全篇可是找不到多少接地气的生活场景的。如此看来,它是否难逃理学教材的窠臼,仍归于阳春白雪?实际上,霍金头脑中的科普有些另类,它把时间的起源升华至接近哲学的高度,平实的语言间尽是穿插着灵动的思考,让读者不禁赞叹,轮椅没有囚禁霍金的智力,亦没有湮灭他的情感,一椅一世界,大概是霍金和他的众多著作的真实写照了。
书的开端,霍金即提纲挈领地提出了科学的本源问题。他认为,“科学的追求归根结底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可称作追寻其第一推动。”若论史,总要从其源流追溯,就如中国煌煌五千年自盘古始,考究时间的历史,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时间的起源。而恰恰是起源的问题,它代表着一种超出当前人类认知范围的领域,因而历来成为各派宗教的必争之地,“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造物主。”神创论在刚刚产生时起,成为人类的思维延展触及起源问题的界碑,标志着灵性的族群开始思考存在的合理性,偏重形而上的哲学观点也源源不断涌现;然而,当近代科学的曙光开始出现时,神创论的自成体系和无法证伪的论述便要遭到质疑,物质世界的微型排列是如此整齐,以至于研究者们能够通过归纳的逻辑推演出时间的起源——大爆炸奇点。自此之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领域不复再被造物主支配,而有了自己的独立的、理性的思考。
时间在奇点处起源后,与空间合为一道,在宇宙中被赋予了动量的意义。霍金承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推演出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因此在某一个时间和空间谈论的坐标数值都是相对的。这种观点对人本身的冲击在于两个层面,一是个体的人类自身、乃至人类所处的地球,在膨胀的宇宙面前都是微不足道,可以渺小至“沧海之一粟”,这是对以往科学界所存的地心说等局限性学说的根本颠覆;二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并且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立场比别人的更优越”,因为时间的相对性,所以既往人们相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差等序列,在相对论的宇宙这里都不再起作用了,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特殊的时空坐标,因而它们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那么优劣的判断标准就不复存在,世界将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平等。
在霍金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动不居,然而,他也承认永恒的存在。他举出爱因斯坦回顾自己一生的例子,“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一生一半用于政治,一半用于方程,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科学探索的对象是捉摸不定的,意义长存的恰恰是探索的过程本身。那些历经时间熬煮的刻骨铭心,终比易得的更加隽永和深沉。科学所承载的向前和进步的力量,是人类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动力和源泉,它也成为了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前进中的主旋律。
霍金描绘的丰富的宇宙图景,让读者不禁感受到人类在时间的演进问题上,纵使投入了多年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然而在认识宇宙的宏大工程中仍旧只完成了冰山一角。可是,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维度内,人类并没有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仰望星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世间仍然充满着战争、袭击和杀戮。这些由人亲手制造的摩擦和血腥,于科学的发展毫无益处,反而分散着人们的精力,这也是阻挠族群进步的原因吧。其实,纵使沧海一粟,也可凭着“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劲头去探索前沿的宇宙奥秘,从一滴水中看到整个星辰和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