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感触颇多。我想,新时代法院青年需要修炼的内功包括三个层面:
从个体本身出发,立德修德,做好“纯粹人”。立德容易,修德难。最近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警示教育案例,包括身边人身边事,以案为鉴。其实每个法院人在进入法院之时都是怀着一颗持正笃行的赤子之心,都想要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法律人心中的良法善治,以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只是个别人渐渐地从开始的热情满满到疲于应付,从积极进取到随波逐流,从有长志到常立志,以致丢了初心。所以我想,第一门内功就是修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纯粹人。
从法院工作出发,厚积累实,做好“法院人”。学习各位优秀前辈的经验,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办得一手好案子,还有着过硬的笔杆子。尤其是新形势新业态下,案件呈现新矛盾、新特点,比如民法典新增遗产管理人、逐年增长的涉外案件,优秀的法院人早已对新规逐条分类、对问题率先研判,形成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微调研、大调研。厚积薄发,我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从青年特性出发,与时俱进,做好“青年人”。青年人是对新事物更易接受、对新媒体更加精通、对新时代更有思考的“后浪”,可以很好地将这些优势融入法院工作之中。比如依托云法庭平台,我们探索出“云探望”的新型探望权实现方式,有效解决了“探望难”的执行困境,这既是审判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为群众办的一件实事。再比如开设公众号、拍摄短视频,借助时下最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传递法院好声音。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优势,最大程度地融入审判工作,提升综合能力,我想这是法院青年需要修炼的第三门内功。
如何修炼内功,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优势”与“经验”的关系。身为后浪,虽有后来居上的优势,但也有人容易拖延、愤青、盲目自信。以我所在的家事审判庭为例,如何与当事人有效沟通绝对是一门大学问,每次和当事人沟通,半个小时的通话时间是起跑线,耐心倾听当事人对法院的无端指责是“基本素养”,处理当事人缠诉、闹访、信访和12368平台留言更是“必修课”。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向身边优秀的前辈请教沟通技巧,拿到了“通关秘籍”,再遇到同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以为,辩证的来看待失与得、进与退、留与转的关系,才能放眼长远,更能把握当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为新时代弄潮儿。我们现在所辅助审理的每一起案件、起草的每一份裁判文书、写下的每一篇调研文章,都会在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得到回馈,沟通过当事人就可能对朋友、对亲人甚至对陌生人多一些理解,校核过文书就会随时提醒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为群众办过实事就更懂得打破法律学习的封闭性,和社会接触才能准确抓住工作的难点和痛点。而这些,说不定就会变成树上落下的那颗苹果,而我们,或许刚好就是坐在树下的牛顿。
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每一位法院青年干警,名字落到裁判文书的末尾展现的是一个合议庭的形象,一言一行传到社会公众的眼中,展现的都是法院的形象。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远远不止代表我们自己,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是立德、树德、修德的题中之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本文原载于《人民法院报》
2021年10月29日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