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下午,北京一中院举办“助力中小微企业赋能升级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繁荣的“毛细血管”,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保障对象。会上,北京一中院首先通报了中小微企业司法挽救工作情况及八起典型案例,并与全国工商联、相关主管部门共同交流新形势下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升级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挽救中小微困境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司法重整及和解程序。“自2019年北京破产法庭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北京一中院共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挽救中小微企业34家,引入投资47亿元,清理企业债务378亿元,盘活企业资产512亿元,清偿职工债权4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71人,服务中小微企业纾困再生。”北京一中院院长马强介绍到。
北京一中院始终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发展路径,高效推进中小微企业挽救重生工作。京兰公司是北京最早生产席梦思床垫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因经营不善,深陷债务危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随着案件推进发现,京兰公司最大资产在于“京兰之家”品牌,该品牌曾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和“消费者信得过的商品”等荣誉称号,在北京地区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具有重整价值。在法院指导下,管理人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引入1500余万元战略投资,不仅顺利化解债务危机,也使“京兰之家”这一“老”品牌焕发“新生机”。公司职工激动地说“没有想到拖欠多年的工资都拿回来了,公司生产线也重新转起来了,感谢法院,不仅保住了我们的血汗钱,还保住了我们的工作岗位”。“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法官要指导管理人深入挖掘中小微企业自身潜力,根据企业优势特点甄别潜在重整价值,‘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提升中小微企业重整成功率。”承办法官奉一兵说到。
为了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解忧纾困,北京一中院确立了司法救治核心理念,努力打造从中小微企业设立到挽救的全生命周期制度支撑和支持,护航中小微企业走健康平稳、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破产启动通道是确保企业救治效果的‘生命线’,为便利中小微企业在第一时间进入程序,我们在破产案件受理审查过程中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中观行业态势、微观企业发展对中小微企业价值进行研判,确保有价值的企业‘应救尽救’。同时,通过简化程序环节、压缩费用、府院联动等多项举措,减少债权人“跑腿”次数和成本,实现司法挽救提速增效。”北京破产法庭庭长常洁介绍。
零度智控公司专注无人机领域十余年,是一家颇具技术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经营过程中,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进入司法重整程序。审理中,法院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近150项专利,也一直保留着核心技术团队,有很大的重整可能性。法院因企施策,指导管理人通过招募投资、制定多选方案等方式,帮助企业快速重整成功,成功摆脱债务危机。重整后的零度智控科技公司进一步聚焦无人机领域,在产品应用方面继续做深做透。“零度智控公司成功重整,是法院落实服务保障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通过快速重整为中小型高科技民营企业纾难解困,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北京一中院副院长马来客介绍。
在发布会后的座谈环节,与会人员表示,受市场环境、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对于通过重整、和解、庭外重组等程序化解经营风险、债务危机的需求随之显著增加。司法挽救手段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益诉求,在化解企业债务危机的同时,债权人清偿利益也得到相应实现,实现各方合作共赢。企业代表表示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期间感受到政府、法院对中小微企业的诸多支持,希望能够在政策政务环境、后续信用修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困难,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各类纾困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司法挽救不仅要着眼于挽救企业于眼下危机,更着眼于推动实现企业良性长远发展,为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打牢保障。北京一中院发布的司法挽救工作情况及系列典型案例为中小微企业运用司法手段实现重生提供了范本,期待更多的困境企业能够通过司法挽救焕发新的活力。北京高院副院长刘双玉表示,“如何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法院工作的重要命题,我们将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在优化资源配置、拯救危困企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为有潜力、有价值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积极打造企业挽救的‘北京样本’,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助力。”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周伦军最后指出,“人民法院破产审判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破产重整及和解制度有助于一揽子化解企业债务危机,有利于平衡保护债权人、投资人权益,有效维护企业营运价值。期待法院与工商联组织能够建立持续性的良性互动,帮助法院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