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张英:是“将心比心”串联起我这些年的工作丨书记员风采
作者:徐志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15:05:26 打印 字号: | |


张英,在2021年北京法院书记员“云庭审”专项技能大练兵获金奖,曾在第六届北京市法院系统书记员速录技能比赛中斩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听打比赛第一名、看打比赛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作为书记员代表之一参加北京市机关第四届青年技能大赛成果展示,并多次获得审判质量奖、“业务标兵”和“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弹指一挥间,一年走过四季,春播夏长秋收冬藏;18年过去,张英也历经四个庭室,从一个懵懂的毕业生成长为北京法院系统书记员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法院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

-01-借支笔也不简单

2003年,19岁的张英结束实习,正式入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了民一庭的一名书记员,协助婚姻家庭类案件的审理。初来法院的她,虽没有太多与当事人打交道的经验,但是秉持着公正的同时努力做到让当事人满意的态度,张英依然收获了很多诉讼当事人的认可。

刚经历“非典”考验的北京,城市街头有点冷清,但婚姻家庭诉讼的法庭内却依旧“热烈”、火味儿十足。有一次开完庭,请双方当事人签笔录时,一方没带笔,张英便将自己的笔借给了他。不成想,另一名当事人直接质问张英:“你为什么不借笔给我,是不是存心偏袒?”还没怎么碰上过这种情况的张英登时蒙了,幸好法官及时出来解围,这才把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住。“婚姻大事,遗产继承,事儿看着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当事人都憋着一股气呢,也不是冲你,但这要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哪怕就是借支笔,也得注意照顾到各方当事人的情绪。”师傅的教导让张英明白了,今后在与当事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多从当事人”视角考虑一点。


-02-退回证据也要记得照顾情绪

2007年,张英工作调动到了民六庭,跟着法官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不同于初来时的青涩,已经工作4年的张英在与当事人打交道时娴熟了很多,在感情上也更能理解当事人的不易。

“过来打官司的当事人往往是弱势的劳动者,也更依赖法院。”很多当事人往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法院的公正判决上,也正因此,他们对诉讼中的各个细节都极度重视。比如要证明当事人某个月的收入水平,他们往往会把前后几年所有的工资记录,甚至把与用人单位之间所有的电话、微信等记录都一并提交。有时候在法院退回证据,要是解释不好,就容易让他们不理解,觉得不收这个证据是不是会影响法院的判决。“法院为什么不收我的证据?”是这段时间张英听到当事人最多的疑问之一。每到这时,张英总换位思考,耐心地向当事人解释证据和案件的关联性等,让当事人放心。张英说:“他们越是依靠我们,就越是需要我们做得更多。”


-03-当事人法条可比我熟

2017年,张英被安排到行政庭工作。“行政案件侧重审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当事人更加关注法律程序,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当事人法条掌握得可比我还熟。”为了能更好地与当事人沟通,作出更让当事人信服的答复,张英利用熟悉民事诉讼的优势,仔细比较梳理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区别,迅速掌握了行政诉讼工作的一些必需技能。

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便利当事人诉讼,张英会帮助当事人选择线上开庭的方式解决纠纷。“有的当事人开始有些不理解,我会耐心向他们解释疫情防控的政策,同时说明不会因为线上开庭就对他们的权益造成损害。开完庭后我也会做好回访工作,收集他们对线上庭审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18年的沉淀,也使张英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能够时常带一些新入职的书记员,手把手地教授邮寄材料到整卷归档的全部流程。“看到他们总是能想到自己,他们犯的一些错误我刚入职的时候也犯。”在不同的阶段,张英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比较了解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最希望学习的东西。比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各类工作千头万绪,这时候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如何梳理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计划;等正式去记录庭审时,往往都是紧张又兴奋的,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做好倾听和记录。”

张英的“徒弟”们从她这儿学会的不只是合格书记员所需要的工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的工作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串联起她18年的工作生活。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张英近二十年的默默奉献、辛勤耕耘,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当事人的真心认可。

“这么多年归根到底就是将心比心,无论民事、行政,来法院的当事人可以说都是遇到事了,我就是多为他们考虑一些,尽量与他们感同身受,多做一些工作罢了。”张英说得很谦虚,但她就是用这些关照当事人的情绪多做的小事,在老百姓心中勾勒出一个为民着想、值得信赖的好书记员形象。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