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息诉”“无讼”都是人们内心深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中深入推进一站式建设,纵向打造全链条解纷“供给链”,横向构建多元共治最大“同心圆”,推动家事纠纷诉源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诉讼服务。
一站式服务 铺设当事人诉讼参与“快车道”
“法官,我想去派出所修改婚姻状态,但离婚判决书中又涉及个人隐私,可怎么办呀?”为有效解决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财产分割信息、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宜让案外人知晓的现实需求,一中院建立家事纠纷一站式服务机制,通过“大数据+微服务”在线赋能,在官方公众号建立离婚证明书开具、诉讼服务、普法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离婚证明书在线申领、专邮送达,保证群众有难题一站办理、一键直达。
此外,北京一中院以“家”“和”为底色,打造“一廊、一窗、一册、一庭、一室、一评估”全方位家事案件当事人诉讼参与路径,建设心理评估室、家事调解室和家事法庭相衔接的法庭整体设计布局,实现“心理评估+家事调解+家事审判”诉讼程序无缝对接,为当事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更具温情的诉讼服务。
全链条解纷 搭建修复家庭矛盾“连心桥”
“是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亲情血浓于水,是一辈子的纽带。”一份遗嘱、三代人、四个家庭、多套房产和多名继承人,纠纷在家事法官的调解下案结事了。为加强家事矛盾化解,北京一中院成立家事案件多元化解中心,建立“前端调查+中端调解+后端回访”全链条解纷机制,家事案件调撤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高位运行。
■审判前端,进行云庭审和线下庭审分流,针对未成年人建立“云调查”模式,提前沟通学校、社区、亲属,线上开展判前社会调查、心理评估、未成年子女意愿征求;
■审判中端,采取“劝、谈、教”相结合方式,邀请当事人亲属一同参与纠纷化解工作,将法官主持、家人参与、多方互动、开放共享的法理情融入审判,多维激活柔性司法;
■审判后端,建立回访关怀机制,有针对性对赡养纠纷、子女抚养权纠纷当事人判后回访,采取“云探望”的方式克服时空障碍,弥补亲情缺失缺位。
多元化共治 持续深化诉源治理“同心圆”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民法典设立的居住权。”老李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送法进社区”活动中说道。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积极聚合多元力量,深化打造“家立方”家庭司法保护新模式,建立家庭权益保护社会共同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深化多元解纷聚合力。与北京市妇联权益部、北京人民调解协会等签署合作协议,引入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心理咨询师协助案件调解、调查、心理疏导,联合建立“四一一”家事审判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与检察院、司法局、民政局的沟通交流,逐步建立妇女权益保护、反家暴协作联动机制。
探索法治宣传新模式。精心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召开新闻发布会,打造特色普法宣传品牌“法暖家事”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关爱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普法宣传活动,在“小案件”的解读提示中做好普法宣传“大文章”。
组建法官志愿者团队“首都雷锋号”,开展订单式、定制化精准普法,累计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百余次,将诉前普法活动打造成家事纠纷的“减震器”,助力源头化解家事纠纷。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未来,一中院将努力推动“一站式”家事诉讼服务建设提档升级,不断扩大家事审判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为营造和谐家风提供司法支持,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司法保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